3.20心理健康教育周系列活动——心理讲堂“解读拖延症”

来源:学工处发布时间:2018-04-02浏览次数:1246

    3月29日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心开设的心理讲堂 “解读拖延症”开讲啦!主讲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心的杨静老师,共有45位来自各系心理气象站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


    心理讲堂“解读拖延症”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有拖延症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机制以及应对策略。授课形式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同学们通过参与活动去觉察想法,体验情绪,老师则适时概括,提炼重点,做到了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有收获。


    第一部分,杨老师设计了相见欢,反向操两个热身活动。主要目的让大家相互认识,消除紧张,建立积极的团体氛围。然后通过分组画拖画《印象深刻的拖延经历》,分享交流最严重的拖延事情,带领学生了解拖延症概念,类型和拖延感受。
    第二部分,是探讨拖延行为的成因和心理机制。通过开展情绪气象站活动,老师巧妙地引入开心,焦虑生气,平静,不确定这四个情绪极点,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拖延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并分享选这个情绪极点背后的想法,觉察不同的情绪和想法导致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拖延应对策略,水到渠成地得出:情绪不是由拖延事件引发,而是由我们的想法和评价导致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应对拖延症。杨老师借鉴“撕名牌”活动,让各位同学将自己最想克服的拖延行为写下来,打乱后分别贴到其他同学们背后。然后尽快找到自己的“名牌”并将它撕掉,以这样一种仪式化活动与拖延行为拜拜。

最后,杨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五秒法则”,助同学们克服“拖延症”。“五秒法则”的精髓就是执行起来简单,它的科学依据是大脑快速屏蔽感受,促使行为的产生。因此只要你真的被拖延症困扰,想改变自己的拖延行为,就无需多想,只要行动。


    这次特殊的活动让我们了解到拖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行为习惯,只要找出拖延行为背后的意义,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打破拖延的恶性循环,就能真正摆脱拖延,掌控自己的人生。